数据校园登录

扫一扫查看

导航菜单
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新闻中心> 浏览文章
【好书推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0 来源:不详 / 审校:未知 2024年02月13日

好书推荐


《在冬天》


【好书推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第 1 张


《在冬天》是当代文学大师、观察与内省的天才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以四季为基调创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二卷。

这是一本北欧作家的生活散文集。每一篇都很简短,却对于记录生活中的灵光乍现刚刚好。在冬天的独有氛围里尤其北欧、对生活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对生的爱,都能在片段之中深深感受到。这种生命的丰富与浓度,也是寒冷中温热生灵独有的气质。

隐约记得一种理论,处于冬雪时节越久的地域文化,对于雪的形容词汇越丰富,我觉得在此基础上对于人的孤独而言,雪、冷热、生命的感悟层次也是如此。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克瑙斯高用一种初见式的新鲜眼光打量着我们的世界,将每日沉思融入写给未出生女儿的书信。他以自己独有的敏锐笔触,细细勾勒关于月亮、水、混乱、猫头鹰、生日诸如此类的主题。他将我们惯有的认知完全抛在一边,为这些耳熟能详的日常事物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生命正要降临,然而大地尚在冬眠中等待天气回暖,万物复苏。

克瑙斯高的写作精确优美又满怀悲悯,他书写我们熟知的世界,却又与我们的日常认知大相径庭,这是世界另一个角度的真实面貌:既庸常又壮丽。


《少年维特的烦恼》



【好书推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第 2 张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了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的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热情却难以让人阻挡。

该小说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德国和整个欧洲的震撼,产生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维特热。这部作品出现之后,直接改变了德国文学落后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小说所引起的反响还在不断扩展,逐渐遍及整个世界,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在中国,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反封建斗争的中国青年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国内广泛流传,仅就抗日战争以前的情况而言,到抗战前夕,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白日尽头》


图片


《白日尽头》作者燕妮·埃彭贝克1967年出生于东柏林,是一名德国作家、戏剧导演,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另著有多部剧作、散文,曾获得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托马斯·曼奖(2016)、斯特雷加文学奖(201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勋章(2017)等,作品已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白日尽头》值得重读的一个乐趣在于,读者极有可能发现曾经在初次阅读时容易被忽视或被遗忘的暗线与伏笔。《白日尽头》一如那些伟大的小说一样,它最终所模糊的,是虚构与现实。它的虚构性跃然于纸上,但这虚构又何尝不是某种现实?人总是渺小的,被命运操纵,就像被小说家操纵一样;人被放置到历史的、家庭的、情感的棋盘中,面临不可预测的变幻,所有的东西都交织缠绕在一起。《白日尽头》里,在作者更改命运转轮的续命术让“她”复活的前后对比下,让历史——无论是集体的历史还是个体的历史中生命的荒谬与悲哀沉淀得更为清晰——“当生命所有的库存都用完了,剩下的是留在最底部的东西:于是,那坚不可摧的储备就显现出来。”

这部作品也是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作品(2016),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欧洲文学奖(2015)获奖作品,通过一位女性曲折漫长的人生历程,来呈现20世纪欧洲的残酷历史。著名文学评论家丹尼尔·门德尔松曾评价道:“无论从哪方面看,《白日尽头》这部非凡的小说都是近年欧洲文坛的重要作品。”


《瓦尔登湖》


【好书推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第 4 张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梭罗的全部情感。梭罗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梭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梭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任何一种美丽的物体都需要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去引发人们观赏。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书也是这样,它必须以很好的文体规则去表现,从而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并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梭罗并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书中,相反,他是用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将《瓦尔登湖》中的自然美透过“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麦田里的守望者》

【好书推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第 5 张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并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编辑|宦梦豪、张轶喏

审核|石家豪、王紫、宋泽群


【好书推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第 6 张


        山艺设图书馆本着“至善至德”的服务理念,为学校师生铸魂,为文化造城,为文人雅士,莘莘学子提供色彩斑斓的精神家园。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这里成为读书者的乐土,朗读者的家。希望广大师生能多走进图书馆,以书香为伴,赴心灵之约!


【好书推荐】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第 7 张

文章点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校徽下载- 地理位置- 学校历史- 数据校园登录- 在线咨询- 建议投诉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