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校园登录

扫一扫查看

导航菜单
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院系设置> 数字传媒学院> 学院动态> 浏览文章
我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吕廷川斩获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一等奖大奖
0 来源: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 审校:佚名 2018年11月30日

20余年来,他用镜头记录着这个世界的感动与温暖,他用独特的视角揣测和刻画这个世界的轮廓;在昏暗的剪辑室,他用独到的思维线条、用光和影的交错,描绘和勾勒着一个又一个故事;他曾为了做好一个专题而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曾耗费十年的时间来关注他的拍摄对象;他的作品曾荣获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金奖、首届中国画报协会最高奖“金睛奖”专题大奖、山东省政府颁发的泰山文艺奖一等奖。他凭借作品《华不注》斩获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一等奖大奖......他就是著名摄影家,我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吕廷川。

情缘

吕院长生在沂蒙山区,从小对山就有着别样的情愫。他自幼年喜欢画画,从一开始描摹小人书上的图画到后来科班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功底为吕院长以后的摄影之路奠定了基础。大学毕业后,吕院长在一家报社担任美术编辑的工作。1996年,他发表了第一张新闻照片,从那以后,一晃20余年,吕院长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一开始的新闻摄影,到后来向纪实摄影之间的转变,20余年间,吕院长在中国不断变迁和高速发展的大流中寻找自己的“语言”,最后,将自己的镜头对准时代变化浸透到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和瞬间,“在新闻摄影的现实底色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向文化、历史层面的延展,以及对情感深度的挖掘。”

谈及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之间的区别,他说:“摄影诞生至今170余年,纪实性是它的根本属性。多年以来,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定义说法不一,有时又含混不清。我的理解是:新闻摄影是通过摄影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强调新闻性和时效性,视觉多强调冲击力。纪实摄影则是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状态,强调立场和观点,影像语言相对平实质朴,可作为档案留存后世。但两者均强调忠实记录,客观真实是其生命线。在很多时候两者又被合并统称为纪录摄影或新闻纪实摄影。实际情况有些作品也兼有两方面的特点,很难做到明确划分。”

人文关怀

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的迂回,纪实摄影所固有的“见证”属性和更直接的观察方式,对人性的探求往往显得更加赤裸。摄影学者顾铮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以我对于人文关怀的偏颇理解,那应该就是对于日常的根本意义上的关怀。虽然日常并不那么令人振奋,但它作为一种生活实践的政治,其实恰恰就是镜头下的人文关怀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吕院长来说,“人文关怀”一直是他不变的追求。他说:“视觉表现力固然重要,但充满人文关怀的挖掘,却可以给心灵带来更深的震撼。”他认为,人文关怀体现在摄影中,拍摄方式上要表现在要充分尊重被拍摄人,尽量消除拍摄者与被拍摄者间的隔阂,而设法成为朋友。第二在拍摄语言上,要尊重受众心理承受力,让照片充满人情味。他说:“摄影师自身与拍摄对象之间必须是一种融洽的共生关系,以在照片中展现某种需要被正视的景象、促成某种变化。而这,绝对不应是攫取和被掠夺的关系。”细观他的每一组作品,我们都能看出他对拍摄对象之间的“尊重”与“关怀”。

吕院长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来拍摄《流浪儿之父》,直至到2010年11月14日老人离世这个专题才画上句号。“老人生前我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农历二月初三是老人的生日,我都不忘打电话给老人祝贺。2008年除夕夜,我和妻子还一起来到老人家里,与他和他收养的流浪儿一起吃年夜饭。”直到现在,回忆起那段经历,吕院长也不免有几分动容。

《华不注》

谈及获奖作品《华不注》,吕院长说:“‘华不注’山,是赵孟頫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的主角之一,山下曾经发生过许多历史故事,后来它却被人遗忘,甚至成为了荒山。如今它再次受到关注……华不注山的沉浮变迁一度触动了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拍了三年。我希望以山为坐标,将历史和现实串联一起,去讲述我心中的‘花骨朵’。阮义忠先生是我敬重的老师,他30年前编著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等,就曾影响过我对报道摄影的理解。这次《华不注》能获得评委的认可,对自己是很好的鼓舞,它将激励我继续前行。”

凭借着高超的拍摄技巧和浓重的人关怀的情怀,吕院长20余年来为我们留下了数万张摄影作品。每一部作品都表达着着吕院长对摄影的热爱和作为一个摄影师的态度。而在教学中,吕院长也将这种态度不断的传授给他的学生。他认为,“观察、思考、感悟”是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

文章点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校徽下载- 地理位置- 学校历史- 数据校园登录- 在线咨询- 建议投诉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