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
《心的重建》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失去,失恋、离婚、亲人远离、爱人或亲人死亡、失业、失去朋友、爱宠去世……这些别离会给我们带来伤痛,让我们深陷悲伤与痛苦中。
露易丝·海和大卫·凯思乐认为让我们痛苦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思想和回应方式。这本书分享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故事,探索了在面对伤痛时我们应该如何疗愈破碎的心,更积极地实现自我疗愈。这本书将是我们遭遇丧失时很好的“伴侣”,它启发你面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如何重获勇气,让你的世界重新爱意满满。
《文城》
《文城》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21年3月。
《文城》讲述了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北方青年林祥福与南来女子纪小美相遇、相爱,但小美在生下一女儿后突然离开,再无音讯,林祥福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寻找妻子小美所在的“文城”的故事。该书承续了余华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文城》见证了一个读者曾无比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轮舞》
“一个正在沉沦下去的世界的诗人。” “他的作品是奥地利死亡舞蹈的表述。”
作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奥地利作家之一,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1862-1931)既抨击奥匈帝国内种种令人发指的朽烂与虚伪,也着力于发掘人内心的幽秘情感与深深的恐惧。在某些国家,他甚至就是奥地利文学的代表。爱情,婚姻,家庭,伦理,变态心理,梦呓,幻觉,意识流,性,死亡,在施尼茨勒的笔下都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的绘图师,是普通市民阶级灵魂的剖析者,更是那些精神上流离失所,分崩离析的边缘人的文学代言人。
他的剧作《轮舞》创作于1900年,描写了妓女、士兵、艺术家、贵族等不同阶层的10个人物对待性生活的态度。施尼茨勒有意不给人物取名,而只标明他们的身份、地位。剧本出版20年后才全部搬上舞台,演出时引起轩然大波,后被认为色情戏剧而禁演。1921年,此剧在奥地利的首次公演,被维也纳的警察中止。同年,柏林首次制作《轮舞》,参演的演员接受了六天的审讯,被控淫亵罪。
这出戏是讨论社会阶层以及人性的本质,透过性爱这件事来描述而引发出剧中10个角色的10种截然不同的激情,表现各种人类原始的最初欲念及原罪,本剧的内容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令我们不禁讶异于世纪初奥地利人的保守与狭隘,剧中的主题、人物的对话、人性的描写,在在皆显示了作者身为一个精神疾病医师的细腻及深度。
《人生向上》
《人生向上》作者是严复初。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有为青年的无畏之路。这里有一位小地方走出来的年轻人曾经热血、莽撞与奋斗的求学、创业与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有在经过长年阅读、观影和实践收获的个人体会,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利用个人优势找到人生的突破口,如何实现个人奋斗的成果最大化等话题。
它从多维度展示一种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人不至于陷入绝望,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和远方的无数种可能人生。
《我以文字为业》
《我以文字为业》是勒古恩的非虚构选集,收录了她从2000年到2016年一系列关于人生和文学的文章,共67篇短文加1篇手记,主要分为演讲、散文与评论文章。
在本书中,她畅谈自己的文学观念,深度关切文学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以及我们时代的阅读状况,具体剖析阿特伍德、波拉尼奥、卡尔维诺、萨拉马戈等前辈作家及当代大家的代表作品,将自己的阅读与经验、写作与思考和盘托出,可谓是呈现了一幅极为珍贵的思想画像、文学自传。与此同时,她也通过文学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可能视角。
编辑|张轶喏
审核|姜宗艺
山艺设图书馆本着“至善至德”的服务理念,为学校师生铸魂,为文化造城,为文人雅士,莘莘学子提供色彩斑斓的精神家园。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这里成为读书者的乐土,朗读者的家。希望广大师生能多走进图书馆,以书香为伴,赴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