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送了一块石头,一块小小的太湖石,我把它摆放在案头,不经意抬头就能看到,渐渐地竟然喜欢上了它。闲暇之余,我喜欢坐在案头静静观赏,听它诉说……
瘦骨嶙峋、千洞百孔,经历万千打磨,在漫长岁月里,在大自然的精雕细琢下,却有了曲折圆润的形态,我不禁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魔力、鬼斧神工,也多了对太湖石的些许敬意。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唐代吴融在《太湖石歌》就进行过描述。太湖石,又名窟窿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石文化始于商,太湖石则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闻名于世。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的特点,形状各异、姿态万千、玲珑剔透、奇特竣削,自古被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所喜爱。石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石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石头里面有文章,有故事,自盘古开天以来,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有着与石头有关的动人故事。
太湖石美。美在富有神韵,富有天工造化,自唐代以来,太湖石频频出现在中国绘画之中,北宋皇帝赵佶《祥龙石图》更是将太湖石作为主体进行生动刻画;
太湖石雅。历久侵蚀而自然缓慢形成,玲珑剔透、千姿百态。
太湖石吉。自古人们认为家中有石是富贵的象征,有这样一种说法:山无石不秀,水无石不清,路无石不固,室无石不雅,庙无石不灵。所以说“石”是好东西,尤其是“雅石”更是千金难求。
提笔在手,多了些许感动,多了些许激情,体验到些许的苍凉、悲壮之美,便毅然将太湖石纳入画卷,希望终得一日,可以借手中之笔化“他山之石”为“我山之石、心中之石”。
(2017年9月20日记于一苇草堂)
作者简介:
魏 广
1981年生于山东平邑,号一粟、一苇草堂主人,
200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
2007年研修于清华大学首届中国画高研班,
2016年结业于山东省文化厅首届全省美术人才创作研修班,
2017年结业于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研修班,
2018年结业于山东省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暨十三届全国美展创作培训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山东省书画学会副秘书长、
学会研究生院秘书长、
山东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山东画院签约画家、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济南市青年美协花鸟艺委会委员、
山东省全省职业院校艺术专家库成员,
现任教于山东艺术设计学院。
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与创作工作。